首页 > 专栏 > 正文
《走访关中帝王陵》之黄帝陵
发布时间:2021-02-22 11:47:00  来源:西安日报

11

黄帝手植柏

22

黄帝陵所在的桥山景色

33

梁金民等人在黄帝陵前奏乐


记者 金石文/图

【陵主档案】

《史记》开篇记载的帝王

黄帝乃传说中约5000年前的人物。《史记》开篇第一句便是:“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据其记载,黄帝诚实、机敏,明辨是非。当时神农氏的统治衰微,诸侯之间相互侵占,暴虐百姓,而神农氏无力制止。于是黄帝动用武力平息战乱,诸侯纷纷投奔到黄帝旗下。黄帝修养德行,整顿军队,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万民,最后战胜炎帝,杀了蚩尤。从此,诸侯尊黄帝为天子,取代炎帝。天下有不顺从者,黄帝就前往征讨,劈山开路,东至东海,西至空桐山,南至长江以南,因此未曾安宁地住下来。天下平定后,他根据节气按时播种百谷,不辞劳苦观察、思考,让人民有节制地使用大自然的各种资源。由于他有土德之瑞,而土为黄色,故号黄帝。

【帝陵写真】

陵庙兼备

黄帝陵所在的黄陵县城北桥山不仅山上置陵,而且山下设庙。庙曰轩辕庙,不用查史料,仅望一眼庙院里那7个人都搂不过来的粗大柏树,就知这个庙有上千年历史,绝非今日为吸引游客新建的景点。庙院两侧更有铭刻的古碑,向成群结队的游人讲述这里古老而动人的故事。穿过院中过亭诚心亭,即见高台之上古香古色的人文初祖大殿。这里香火缭绕,祭祀人不断。大殿后面新建的祭祀广场两边,金色旗帜迎风猎猎作响。广场北为壮观的轩辕殿。殿顶开巨大的圆形天窗,阳光洞穿而下,在黄帝浮雕前的大殿中间形成一个筒状的光柱,犹若天地相通之隧道。

沿轩辕庙外西边的蜿蜒大路,向西北攀登,一路古木参天,绿荫蔽日。及山顶,便见黄帝陵丘。陵丘不大,但古木紧紧环绕,侍卫般庄严肃穆。陵前有祭亭,还立有明代人和今人分别书写的“桥山龙驭”“黄帝陵”两碑。

【戏说陵主】

黄帝乘龙升天

在黄陵县,关于黄帝陵的来历,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民间传说。

桥山街道石山村80岁的包金科、68岁的王安民和桥山街道印台山村的郑根峰等告诉记者,传说轩辕黄帝本来是天宫的神,5000年前下凡给天下黎民百姓造福。等把事情都安顿好了,吃的、穿的、生产工具等啥都有咧,他便准备回天宫。黎民百姓舍不得黄帝走,当黄帝乘龙升天时,人们上前拼命拉黄帝,结果没有把黄帝拉住,拽下来一只靴子。人们因黄帝离去而伤心落泪,在桥山南形成了一条河,叫泪河,就是现在的沮水。大家悲伤地把那只拽下来的靴子埋到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作为黄帝陵,年年祭祀。这就是现在郭沫若题字“黄帝陵”石碑后边的墓冢。

【与陵为邻】

“我们是忠实的守陵儿女”

近二三十年,黄陵县桥山黄帝陵每年的公祭闻名海内外,然而黄陵县富有地方特色、充满丰富文化的民间祭祀黄帝陵活动,外界鲜有所闻。

“不忍心说黄帝埋在地下”

虽然当地有传说,桥山上的黄帝陵是衣冠冢,但还是有人认为,这里是黄帝的遗体墓,而且也有传说。

家在黄帝陵北边桥山街道孟原村的梁金民听到一个传说,过去黄帝陵管理不严,人们可以随便上去。有位赶集的人拉了匹马,晚上走到黄帝陵前亭子歇下。他顺手把饲料倒进陵前的一个盆里,让马吃,自己倒头睡了。第二天清晨,他起来一看,饲料还是满满一盆。他疑惑,难道马生病了没有吃?但看马的肚子,吃的滚圆,而且晚上睡觉时,他还听到马吃饲料的声音。为什么马吃了一晚上,饲料没少一点?回到家,他说给乡亲们,经大家提醒,才反应过来那是个聚宝盆,急忙跑去找,却不见踪影。于是人们意识到,这里不是黄帝的衣冠冢,实际上是埋着黄帝遗体的真坟。从此,人们更加重视祭祀黄帝陵。

还有黄陵人认为,人们觉得黄帝功大无边,应该永生,不忍心说黄帝死了,因此才说桥山是黄帝的衣冠冢。

“坟帖压得越高越好”

桥山街道石山村80岁的包金科近日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当地传说,桥山这风水好,是条盘龙,黄帝陵等于在一条龙上。

桥山街道阳坬村74岁的刘长喜说,这条盘龙仰着头。山上还有两棵龙角柏,就是龙的角。

喜欢黄帝文化的黄陵县退休干部张宏仓说,黄帝陵所在的山,过去叫盘龙岗。黄帝陵好像一块珍珠,就在龙口里。这里山环水抱,藏风聚气,左青龙,右白虎,东边有龙首村,西边有老虎尾巴村。

石山村68岁的王安民家,1957年曾在轩辕庙前东侧筑了3孔石窑,一直住到1992年黄帝陵园修整才搬走。王安民从小就见当地群众年年到黄帝陵上祭祀。

年近七旬的石山村王有明说,他们祖祖辈辈都到黄帝陵祭祀,兀是传统。1955年以前由家族组织,到1958年以后,政府组织的祭祀活动多。

在当地的民间传说中,黄帝是个降妖驱魔的神。

黄陵人何炳武听到一个传说,黄陵远古时期为桥国。起初这里的百姓生活很富庶,可后来从西方来了一个妖怪,将桥国首领杀害,并令百姓供奉最好的食品,如果百姓不从,他就以人为食,百姓纷纷逃离。从此路过的黄帝听说后非常愤怒,经过一场厮杀,打败了这个妖怪。从此,桥国百姓安居乐业。

石山村92岁的王进才回忆,过去人们清明节到黄帝陵祭祀,天还不明就上去咧。上去后,作三个揖,点三炷香,烧三份黄裱,奠3杯酒么,磕三个头,然后到陵上压坟帖。去得早的压坟顶,然后依次一圈圈往下排。传说压得越高,对后人越好。他解放前就跟祖父去祭祀过。

“以自己最好的食物祭祀”

热心黄帝文化研究的石山村人王慧说,过去的人生活相当艰难,啥都没有么,虫蛇比较多,动不动就被毒蛇所伤。传说黄帝发现虫蛇闻见雄黄、香草等就躲开了,便用布包住,让人们打猎时戴上,从此人们不再被虫蛇伤害。这就是香包的来历。

王进才儿时听老人说,在人以前满是野人,穿树叶,从轩辕黄帝手里才发明的衣服、房廊屋舍、配两口子(配婚姻)、喂鸡、喂猪、养牛羊、养蚕等,很多东西都是黄帝时期发明的。所以黄帝就是咱的先人,全国人乃先人。

根据当地传说,不仅现在许多东西是黄帝时期发明的,而且黄陵许多风俗,也是因祭祀黄帝而产生的。

王慧曾听传说,黄帝死了以后,因为他乃功德很大,出殡时候,人们都要去送葬,许多人因为悲伤过度站不起来,就拄上木棍,至此有了哭丧棒。因为舟、车是黄帝时期发明的,人们就用舟、车给黄帝送葬。那时河水大,人们把车放到舟上渡河,从此在黄陵留下送葬的棺椁要放在纸糊的华丽楼阁里的风俗。以后人们到黄帝陵祭祀时,富贵的用三牲做供品,祭不起三牲的,就以自己最好的食物面食祭,从此有了面花。

对黄帝文化热心的印台山村人郑根峰告诉记者,面花在黄陵叫罐罐,因常作为祭祀黄帝的供品,又称“供儿” 。

黄陵县隆坊镇冯家河村的冯敏奇说,现在黄陵人送葬,无论是用卡车拉还是人抬棺材,前边都要有孝子用绳拉着。这就相当于拉舟的纤。

重阳节是黄帝“升天之日”

公祭黄帝陵一般在清明节,但是当地群众的民祭时间则多种。

王安民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地许多群众在重阳节这天到黄帝陵祭祀。过去上陵都是土路,清明节时山上还有积雪,路很滑,所以选择在重阳节比较合理。

关于民祭在重阳节,当地有个传说:黄帝活到110岁时,自感身体不适,经常闹病。玉皇大帝托梦给他,叫他做好准备,天宫将选吉日派龙王下凡接他回天宫修养。九月九日这天,秋色灿烂,黄帝乘龙回到天宫。从此,每年的九月九日,人们到黄帝陵祭祀,祈求黄帝在天之灵保佑人间幸福。

郑根峰说,民间祭祀在不同的节日,带的供品不一样,如除夕和清明节,除了裱咧、香咧,要带面花。祭上去以后,一般讲究,参与祭祀的人要吃一部分,而且要带走一部分,不用全留到墓上。祭品带回去给娃们吃了吉祥。六月六泼山的时候,过去给陵上洒面糊糊,现在拿上饮料、茶叶等,也就是入伏了,天最热的时候,要给咱先人送水。总而言之,黄陵人祭黄帝陵的仪式很讲究,而且无论什么节日,在黄帝陵祭祀完了以后,才能拜自己的先人。这是个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风俗,因为黄陵人是黄帝陵的守陵儿女。

为黄帝陵祭祀迁居原上

为了黄帝陵,黄陵人作出了很多牺牲。王安民接受采访时说,为了黄帝陵扩建,去年他家第二次搬迁。

孟原村黄陵唢呐乐队队长梁金民告诉记者,传说他们的祖先是朝廷里的高官,犯了杀头之罪,皇帝可惜他的才华,给咧他一把唢呐,贬为乐人,这样他们家族就一直从事乐器演奏,至今保留的传统曲牌有《大开门》《小开门》《水龙吟》等一二十个。这些都没有现代曲谱,都是工尺谱,全凭口传心记。在民国之前,他们家族就为黄帝陵祭祀活动演奏。起初他们住在沮河南,有一次因为沮河涨水,耽误了祭祀黄帝陵的演出。为了避免再出现这种情况,他们的先祖毅然迁居到黄帝陵北边原上的孟家原。以前他们为祭祀黄帝陵配乐每年只有几次,一是自己家族祭祀黄帝陵,二是官方公祭黄帝陵,基本没有报酬,仅仅是为了表达祭祀祖先的感情。2002年开始有单位雇请他们为游客演出,才有了收入。

“作为守陵儿女很自豪”

黄陵人的自豪感给人印象很深。

在当地群众看来,无论是文臣武将,官再高,本事再大,到了黄陵都要祭祀黄帝。当地传说,汉武帝等帝王来黄帝陵祭祀过,杜甫等一些名人也来祭祀过。

王慧说,有外地很远的人,因为祖先是黄帝,无论哪一个朝代,要写家谱的时候,先来祭黄帝陵,拉上马,马上驮的蜡台,几千里路走来,一直延续到现代都有。她听一位驾驶员说,他给一家人开车,十几年来每年来黄帝陵祭祀,每一次祭陵有几十个人来。她还见到港澳一些人来祭祀的场面,乃哭得简直让她受不了。

黄陵县轩辕黄帝文化研究会秘书长苏峰说:黄帝陵是炎黄子孙顶礼膜拜、追本溯源的目的地。

郑根峰说,黄陵人作为守陵儿女,感觉很自豪。传说过去黄陵这个地方,县令比别的县高一品,而且外边来祭祀的官员,官再大,黄陵县令不出城远迎,只在指定地方迎接。因为黄陵县令的职责是守陵。自古以来,不管你战争也罢,建设工程也罢,不惊动黄帝陵。秦始皇修秦直道的时候,部队驻扎在黄帝陵北20公里的隆坊镇古路村,不往这儿来骚扰黄帝陵。因此黄陵这个地方自古可以讲,基本无大灾、无大难,相对平安。

“最重要的就是感恩”

公祭由于各种原因会有间断,但是民祭始终没有停止。

印台山村74岁的刘明清楚地记得,到了破四旧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公祭虽然停止了,但他们村依然有群众偷偷到黄帝陵上祭祀。

王安民注意到,近几年来每月初一、十五,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包括离黄陵县城几十里的,早早去黄帝陵,都到兀争先恐后烧头一炉香。每年的正月初一,黄帝陵免费开放,乃个人呀、车呀多得很,有些老年人还蒸了花馍带上。“我们是忠实的守陵儿女。”王安民说。

有人获悉记者采访黄帝陵,将电话打给郑根峰,一再强调,黄帝是人,不是神,不是传说。郑根峰说,黄陵县关心黄帝文化的人很多。

王慧说,祭祀黄帝,最重要的就是感恩。

【专家考证】

黄帝陵何以拥有天下第一古柏群

黄帝陵所在的黄陵县桥山为古柏覆盖,黛色参天,浩然壮观,据统计,古柏面积1335亩,有古柏8.3万余株,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柏3.46万余株,是我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

黄帝陵为何拥有如此规模的古柏群?

“栽柏树是因为柏树耐旱”

关于黄帝陵古柏来历,当地传说版本虽然多种,但都称是黄帝时期栽的。

从小在桥山脚下长大的黄陵县桥山街道石山村的王金锁儿时听到一个传说:黄帝当年来到这里,觉得这儿是一块宝地,便把自己的聚宝盆埋到这儿,上头栽了一棵柏树作为标记,然后去征服其他部落。过了多少年回来以后,黄帝再也无法找到聚宝盆位置,由于聚宝盆的缘故,这里洇满了柏树。

石山村92岁的王进才精神矍铄,头脑清醒。他小时候从老人那里听到另一个传说:这里的柏树,最早是黄帝栽的。黄帝栽柏树是因为柏树耐旱,寿命长。当时黄帝栽的柏树多,栽了好几行,所以现在还能看来,那些最老的柏树是一行一行的,排列得很整齐。以后经过几千年柏树种子繁衍,就成了现在这么大一片柏树林。

桥山下轩辕庙大门里路西有棵苍翠挺拔的古柏,树下有块碑,上书“黄帝手植柏”。该柏主干周长10余米,当地有谚语:“七搂八拃半,二十四个疙瘩不上算”。人们传说,这棵古柏就是黄帝亲手种植的柏树,号称“世界柏树之父”。

按照这些传说,桥山的柏树,有5000年的历史了。

“魍象畏虎与柏”

陵墓上栽柏树,在我国历史文献记载中是有原因的。

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记载和解释古代华夏民族礼法、礼义的《周礼》中记载:方相氏“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

东汉泰山太守应劭记录汉代民俗著作《风俗通义》中称:《周礼》:“方相氏,葬日,入圹驱魍象。”魍象好食亡者肝脑,人家不能常令方相立于墓侧以禁御之,而魍象畏虎与柏,故墓前立虎与柏。或说:秦穆公时,陈仓人掘地,得物若羊,将献之,道逢二童子,谓曰:“此名为蝹,常在地中食人脑,若杀之,以柏束两枝捶其首。”由是墓侧皆树柏。

《风俗通义》所说的“魍象”,与《周礼》原文所说的“方良”,无疑指的是同一种传说怪物。按此说法,古人在墓周围植柏树,是为了防御传说吃亡者肝脑的怪物魍象和蝹。

记者在采访关中帝王陵过程中,常听陵周围群众讲,帝王陵过去有古柏。灞桥区席王街道毛窑院村的毛福忠说,过去汉文帝霸陵上都是柏树,到上世纪50年代还有。墓碑前原来有棵大柏树, 1967年春天才被伐咧。柏树里头孽了,有尘土落上面,因此上头长的有榆树、枸树。毛窑院村的毛荣喜回忆,这棵古柏最后解了18副枋,200多副棺材两头的挡。兴平市南位镇策村的董彦山告诉记者,他上小学时,汉武帝茂陵南还有古柏林。

唐代帝王陵因广植柏,而称为“柏城”。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陵园妾》中就有“松门柏城幽闭深”诗句。至今,在关中的周陵、乾陵等帝王陵,还能看到古柏。

“大规模人工植柏最迟始于汉代”

黄帝陵上什么时候有了柏树?

传说由东周孔子及其弟子所做的《易传》有语:“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臧(藏)之中野,不封不树”。

此句中所说古,是相对东周的古代。像许多文言文一样,其含义模糊,没有上下限。《汉书》中有人在引用了上文后称: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垄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

可见,虽然周文王、周武王等的陵墓没有封土,但并非远古也没有封土。那么远古的墓上也就不一定不植树。

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记载先秦礼制的《礼记》载:“尊者丘高而树多,卑者封下而树少。天子坟高三刃,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

按此说法,先秦时期,帝王陵上栽松,诸侯陵上才栽柏树。

《史记》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

轩辕庙院内有棵被称为“挂甲柏”的古柏。当地传说,是汉武帝来祭祀黄帝时,在这棵树上挂过盔甲。

以此传说,黄帝陵在汉武帝以前就有柏树。

据宋代学者奉敕编纂的《太平御览》记载:汉昭帝时,长安诸陵柏树枯倒者,悉起生叶。

有学者认为,这说明西汉帝陵已有柏树。正是因为东周以后,有了魍象畏柏的说法,帝王陵上逐渐也栽上了柏树。那么也自然会给他们祭拜的黄帝陵上栽柏树。因此,汉武帝之前黄帝陵上栽柏树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2005年出版的《黄帝陵志》称:在桥山进行大规模人工植柏最迟始于汉代。

“地方政府和民间也会自发植柏”

黄帝陵这么大规模古柏群,是否像传说中的那样一次种植,其后靠自然繁衍而成?

《黄帝陵志》记载,经过魏晋与隋唐,到了唐代,桥山古柏已经满山遍野,郁郁葱葱,苍劲挺拔。唐开元、天宝年间,人工栽植松柏1400余株。宋仁宗赵祯令增栽柏树,当地官员用10贯钱购买附近群众家里的大小柏树1415株,种植于桥山。

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张茂泽说,关于黄帝祭祀,由朝廷在黄帝陵公祭黄帝至少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第一次由皇帝主持进行黄帝陵公祭的,是汉武帝。

陕西省社科院研究员何炳武告诉记者,从唐代宗开始,在黄陵县黄帝陵庙致祭被纳入国家常规祭典。宋元时期,黄帝陵庙致祭依然受到朝廷高度重视。明代时,三年一大祭。大祭时,由皇帝亲写祭文,由太常寺派遣大臣携带香帛等前来桥山祭祀。清代对黄帝陵庙的致祭,多由皇帝派专员完成,一般是三年一次,但也有临时祭告,其他常年春秋之祭,由地方官操办。从清世祖福临到宣宗旻宁,共祭黄帝陵26次。

有学者认为,历朝历代如此重视祭祀黄帝陵,可以想见,除了有明确记载的,其他朝代朝廷也很有可能下令在黄帝陵栽植表示吉祥的柏树,而且地方政府和民间也会自发植柏,只是这些不一定都有记录。1979年,黄陵县在恢复历史上一年一度清明节祭扫黄帝陵墓传统活动的同时,就规定每年清明节祭陵时,在山陵上新植树100棵。

“历朝历代都有对黄帝陵进行整修与维护”

帝王陵上基本都栽过柏树,为什么唯独黄帝陵保留如此完好?

张茂泽告诉记者,传说中的尧舜禹三王,都是黄帝的后裔。后来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也都被认为是黄帝的后裔。中华大地上的各个民族都是黄帝的后裔,这种意识,实际上是一种古代朴素的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意识。

可见,历朝历代不仅把黄帝当作一个帝王,更看作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祖先,对黄帝陵的保护当然不同对一般前期王朝帝王陵的保护。

黄陵县黄陵研究会秘书长苏峰告诉记者,自秦汉以后,不论是蒙古人执政的元朝还是满族人执政的清朝,历朝历代都有对黄帝陵进行整修与维护。轩辕庙内目前保存的祭祀保护碑刻最早的是北宋嘉佑六年的《栽种松柏圣旨碑》,这是最好的历史见证。当时还免除当地寇守文、王文政、杨迈三户一切差役,令其专门守护黄帝陵。黄帝陵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

根据《黄帝陵志》,元朝对桥山古柏的保护措施颇为得力。因为曾有斫伐桥陵内柏树林木之事发生,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泰定帝圣旨:据见告省会,给榜文常训,张挂禁约,无得似前骚扰。如有违犯之人,许诸人捉拿到官,痛行治罪。明代对黄帝陵及其生态环境实行重点保护,并免除黄帝陵的地产粮税。明太祖朱元璋降旨:黄帝陵设立五品护陵官二人。后来逐渐演变为黄陵县令即为护陵官,对保护桥山古柏起了良好作用。清代亦较注意对桥山古柏的保护,政府曾屡次提倡栽植古柏树,养护古柏。1938年,黄陵县县长卢仁山、国民党第三行政区督察专员余正东,两人捐款20万元,调动一个民团的团丁,调查并登记桥山古柏的准确数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保护桥山古柏的优良传统更加发扬光大。1984年10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拨款70万元修缮黄帝陵,给黄帝手植柏、汉武帝挂甲柏以及树龄在2000年以上的13棵古柏,做了铁围栏和砖砌围栏。

王金锁说,当地有风俗,黄帝陵上所有东西,不往家里拿,包括不砍柏树。当地人认为,那样对家里不吉利。

王安民说,他们村人都清楚桥山是祖先乃陵寝之地,自己有义务保护。因此就是在“文革”期间,他们村没有一个人砍伐黄帝陵的树木。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9376292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