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研究 > 正文
新郑黄帝故里说献疑
发布时间:2021-02-02 11:01:00  来源:公祭轩辕黄帝网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凝聚全球华人的一面旗帜。由于流传和记载下来的黄帝史料很少,致使关于黄帝的许多问题至今纷争不断,难有定论。黄帝故里就是其中的一个问题。黄帝故里究竟在哪里?主要有甘肃上邽(今天水)说、河南新郑说、山东寿丘(今曲阜)说、陕西渭水流域和陕西黄土高原说(今陕西西北部),近年来河南新郑说影响最大。新郑说真的像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证据确凿,毋庸置疑了吗?拙文拟从黄帝与有熊、新郑与有熊、潩水与姬水、聚落与古城、庙祭与陵祭五个方面进行分析,看看新郑黄帝故里说是否站得住脚。

一、黄帝与有熊

先秦典籍中记述黄帝的有《逸周书》、《国语》、《左传》、《周易》、《世本》、《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山海经》、《商君书》、《管子》、《尸子》、《庄子》、《文子》、《韩非子》、《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战国策》、《吕氏春秋》、《大戴礼记》等,上述典籍无一提及“有熊”。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魏国史书《竹书记年》后来散佚,清人朱右曾从各种古籍里广泛辑录而成的《古本竹书记年》比较可信,其中只字未提“有熊”。倒是被王国维先生称作“无用无征”的《今本竹书记年》说:“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史记•五帝本纪》说:“故黄帝为有熊”,但并未把有熊与新郑联系起来。《白虎通•号》云:“黄帝有天下,号曰有熊。”《史记•集解》引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可见“黄帝为有熊”的说法最早出现在汉初,晚于“黄帝以姬水成”、“黄帝居轩辕之丘”等说法。

二、新郑与有熊

真正将有熊与新郑关系确立下来并且影响广远的是晋人皇甫谧,他在《帝王世纪》中说:“或曰:‘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或言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或曰”、“或言”都是“有人说”的意思,皇甫谧两次使用这样的词语,无非是想表明有这样一种说法。后来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说:“皇甫士安《帝王世纪》云:‘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郦道元只是客观地列出皇甫谧的说法,并未做出是非判断。

黄帝所都有熊为河南新郑的说法源自于晚出的《帝王世纪》,而《帝王世纪》的依据何在,连皇甫谧自己也说不清楚,只能以“或曰”、“或言”模糊处置。“若仅凭此立论,起码也有‘孤证不立’之嫌,况且,作者皇甫谧把黄帝‘都新郑’”列为‘或说’,表明连他本人都不十分自信。”(赵世超:《黄帝陵所在地之我见》,《清明•弘扬民族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术交流会论文选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3页)

从黄帝到有熊,再到新郑,是一个不断叠加、层累造就的历史,是战国秦汉时期阴阳五行学说流行下的产物。《管子•五行》曰:“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苍龙而辨于东方,得祝融而辨于南方,得大封而辨于西方,得后土而辨于北方。”《淮南子•天文训》:“中央土也,其帝黄帝。”《礼记•月令》高诱注:“黄帝以土德王天下,死托祀于中央之地。”这句话道明了事情的真相。阴阳五行学说将黄帝纳入到五行五方五色五帝的系统中去,黄帝为中央之帝,居于天下之中的河南,就成了合乎情理的事情。河南由于处在中原腹地,来自东西南北的各种文化及各族群的传说逐渐汇聚于此,于是就有了大量三皇五帝的传说和遗迹,新郑就成了黄帝的出生地、建都地。

三、潩水与姬水

《国语•晋语》曰:“黄帝以姬水成”。学界公认这是目前关于黄帝地望最早最可信的史料。于是,凡是宣称黄帝故里的地方,都在本地想方设法地寻找姬水。且看新郑是如何找寻的。

1993年4月17日,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新郑县炎黄文化研究会和郑州市振兴黄帝故里研究会在新郑县联合举行了“姬水河文化学术研讨会”。参加讨论会的有来自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省博物馆、河南省古建筑研究所、郑州市社科联、《中州纵横》编辑部的32名专家学者。与会专家学者认为,黄帝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新郑古为有熊氏之国,姬水应在新郑境内。新郑境内的五道河流中,潩水河有黄帝文化遗址和黄帝文化祠庙遗迹十多处,潩水河和轩辕故里、故都的关系密切,潩水河应是姬水。

至于说“潩”和“姬”这两个既不同音又不同义的字是如何转换的,与会专家学者是这样解释的:“潩水原名(去掉女字旁,“姬”字的右半边)水,在母系氏族时代,以女为主,‘(去掉女字旁,“姬”字的右半边)’字加‘女’字为姬,所以(去掉女字旁,“姬”字的右半边)水为姬水。到了父系氏族时代,姬字又去掉女字,加上三点水,改姬字为潩字,就变成了潩水河。”“与会专家学者通过各个学科充分研讨和论证,一致认为,潩水河就是姬水,今后,应重新用姬水河原名。”(刘文学主编:《黄帝故里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74页)《黄帝故里志》一书率先垂范,所配插图《新郑黄帝活动遗址纪念古迹分布图》中将潩水改成姬水。相信了解了这种想当然式的论证之后,不会有几个人认为“潩水就是姬水”的结论是客观可信的。

四、聚落与古城

《汉书•郊祀志》曰:“黄帝为五城二十楼”,学界过去认为这是夸张虚矫之词,然而大量史前城址的发现,证明“炎黄已有城矣”的说法不虚。黄帝联合炎帝击败蚩尤以后,“合符釜山”,“监于万国”,已经建立了实力强大的古国,成为中国最早的国君。因此,黄帝统治的中心地区,必定有特大型的聚落中心及古城。

新郑的裴李岗遗址举世闻名,但裴李岗文化属于前仰韶文化,不属于黄帝时代。在新郑境内一直找不到与黄帝时代对应的大型聚落遗址,更不用说城址了。据许顺湛先生研究,新郑境内只有一个仰韶文化二级聚落,即唐户遗址,面积仅10万平方米;有两个龙山文化二级聚落,即唐户遗址和金钟寨遗址,面积均为10万平方米,无特级聚落和一级聚落(许顺湛:《五帝时代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32页、第254页)“陕西关中平原分布着一千多处仰韶文化遗址,这在整个仰韶遗址分布区内也属第一。”“聚落群最大的是‘宝鸡仰韶聚落群’,共有98处聚落遗址,属于沿渭河而形成的一条龙聚落群,其中特级聚落群5处,一级聚落群2处,二级聚落群18处。”(《五帝时代研究》,第300页)陕西耀县石柱塬遗址,面积竟达300万平方米,是目前仰韶文化分布区面积最大的遗址(张宏彦:《陕北的史前文化与“黄帝文化”的考古学观察》,《光明日报》2007年4月5日)。陕北地区龙山时期有28处聚落群,1396处聚落,其中特级聚落15处,一级聚落29处,这是任何辖区都无法相比的(《五帝时代研究》,第329页)。最令人震撼的是陕北神木石峁遗址发现的龙山时期超大型城址,城内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包括外城、内城及皇城台三个层次的石砌城址,是目前国内所见最大的史前城址(《考古与文物》编辑部:《神木石峁遗址座谈会纪要》,《考古与文物》2013年第3期)。

新郑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缺乏大型聚落遗址及城址,不可能是黄帝建都及统治的中心。反观陕西渭水流域和陕北地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聚落遗址密布,特大型聚落遗址众多,更具备聚落中心、统治中心的条件。

五、庙祭与陵祭

遍寻历代典籍,未见中央政府派遣官员或指派地方官员拜祭新郑黄帝庙的记录。明隆庆四年,修葺新郑轩辕故里祠前的轩辕桥。明崇祯三年,由邑人郭焕然等捐资重修新郑具茨山轩辕宫三皇殿。康熙五十四年,新郑县令许朝柱撰写轩辕故里碑。这些为数不多的记载表明,新郑祭黄为地方政府或民间所为。从古至今,从未在新郑举行过国祭黄帝的活动。

从汉武帝起,陕西黄帝陵就是国祭黄帝的场所。有明一代,除了短祚的建文帝外,其余诸帝皆派遣官员祭祀过黄帝陵,共计16次。清代对黄帝的崇祀有增无减,自顺治以下十帝中除最后一位宣统帝溥仪外,皆遣官致祭过黄帝陵,共计28次。有些祭文是皇帝亲自撰写的,有的祭陵官员由皇帝临时增加品级,以示尊重。

1937年清明,国共两党同祭陕西黄帝陵。毛泽东亲撰祭黄帝陵文,蒋介石亲题“黄帝陵”三字,黄帝陵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有人罔顾历史,说什么“民国年间日军侵略中国,其他山东、河南、河北等地有黄帝陵的地方多已沦陷,共产党和国民党为抗日需要,唤我中华民族共同抗日,皆曾派员去陕西中部县祭陵,……以致国人多知此陵,而不知还有诸多黄帝陵墓。”(《黄帝故里志》,第152页)众所周知,抗日战争是1937年7月全面爆发的,难道在这之前的1937年4月,山东、河南等地就成了沦陷区,迫使国共两党只能去陕西黄帝陵祭祀?

中国古代祭祀黄帝有庙祭、陵祭、郊祭、明堂祭等多种形式。郊祭是在国都南面的圜丘(如清代的天坛)祭天时,由包括黄帝在内的五方帝陪祭。庙祭是在宗庙内祭祀,明清两代在北京专修历代帝王庙,祭祀包括黄帝在内的历代圣明君主。陵祭是在黄帝陵祭祀黄帝。陕西黄帝陵不仅有黄帝陵寝,而且有轩辕黄帝庙,是唯一将陵与庙结合起来祭祀黄帝的场所。如果非要选择一个地方国祭黄帝的话,非陕西黄帝陵莫属。

由于黄帝是文字产生以前的人物,具有一定的传说性和集合性,所以关于黄帝的地望、陵寝等说法都不可能确凿无疑。笔者赞同赵世超先生的话:“历代王朝用规范礼制的办法确定下来的陵庙祭祀地点具有约定俗成的意义,因而也带有唯一性。自觉遵守成规,有助于中华民族彻底摆脱琐细的分割,巩固历史形成的统一,这是大局;相对而言,地方利益再大,也是小局;以小局服从大局,应是每个国人立言、立事、立功的基本出发点。”(《黄帝陵所在地之我见》,第63页)如果以国祭为名,破坏成规,唯我独尊,其结果必然是徒增内耗,授人以柄,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初衷背道而驰。

(作者:高强 宝鸡炎帝与周秦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教授)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9376292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