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这里
2020-03-10 16:26:00 来源:陕西传媒网 编辑:梁君 作者:张岂之

1-57 - 副本

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

黄帝和炎帝是中国远古传说中的人物,这些传说经过文字加工,保存在先秦时期的一些文献中。

传说不都是虚构,只要有佐证,其中有可信的部分。关于黄帝及其历史贡献,经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叙述,以及后来中国考古学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探讨,都说明黄帝时期揭开了中华文明的序幕。

司马迁说:关于神农氏以前的事他不了解,在《史记》中不写燧人、伏羲、神农“三皇”之事。他写《五帝本纪》,作为中华历史的开篇;“五帝”之首就是黄帝。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加上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研究,认定黄帝时代距今有5000多年。今天中华儿女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中华文明的开局是这样:在氏族部落的繁衍过程中,黄帝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成为中原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时代,国家雏形确立、文字初现。制作车、船,学会打井、养蚕和缫丝。推进原始农业,制作冠冕衣裳,又设官治民,为中华民族的多元统一奠定了物质和教化的基础。后代子孙们推崇黄帝、祭祀黄帝、认定黄帝是中华的人文初祖。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视察工作,指出陕西省有许多特点,如:“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就是其中之一。对此加以阐发,使更多的人了解,从而建立坚实的文化自信基石,加强民族凝聚力,是十分必要的。

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有哪些?当中华历史进到春秋战国时期,开创了“百家之学”的昌盛文化局面,其中渗透着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人格养成的道德精神、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经世致用精神,以及奋发图强、生生不息的民族团结精神等。

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源头,黄帝陵是这个源头的象征,对此我们有这样的认知:“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这里。”

“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史书

人们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需要读史。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建议干部们读《史记》与《汉书》。

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华的第一部通史。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他介绍父亲司马谈的《六家之要指》;“六家”即六个思想文化学派: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即道家)。司马谈受汉初“黄老之学”的影响,对道家的思想文化予以很高的评价。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而司马迁推崇孔子和儒学,称孔子为“至圣”;这些对中华思想文化有很大影响。

东汉时期史学家班固,用二十多年时间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断代史《汉书》。《汉书》中《艺文志·诸子略》包含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农、小说诸子十家的思想观点。并认为各家的思想观点“相反而皆相成也”。《易》曰:“天下殊途而同归,一致而百虑”,表示对“百家之学”兼容并包的态度。正因为中华文明有这样的优良传统,才能长期传承发展。

汉武帝时张骞,艰苦备尝,用十三年时间,获得关于西域的认知,对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很大影响。张骞通西域,使汉王朝的声威和汉文化的影响传播到西域,又由此传到欧洲;当时的中国以文明和富强的政治实体而闻名于世。

东汉时期,被封为“博望侯”的班超也为通西域作过重大贡献,这不但是物产、经济互通,而且是文明的交流互鉴。

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又将中外联结得更紧密。认知历史有助于今天对筑梦“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意义的理解。读史才能更好地知今。

中华文明中包含独特的科学精神

有人只承认西方近代的科学精神,否认中华有自身独特的科学精神。现在已到应当加以澄清的时候。

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她在题为《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礼物》的获奖讲演中就阐述了中国的科学精神。

中国古代的许多医学典籍中都有关于青蒿治病的记载。屠呦呦及其团队从青蒿素中提取了抗疟成分并制成药品,在非洲和其他地区取得很大疗效。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是世界对中国科学精神的认定和赞扬。

中国第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编于战国,成书于西汉。虽托名黄帝撰,实际是战国时诸多医学家共同完成的,包括偏重中医人体生理、病理学、药物治疗的基本理论的《素问》,和主要论述针灸理论、经络学说和人体结构等的《灵枢》,共18卷,162篇。

《黄帝内经》中有阴阳五行学说、儒家思想、墨家思想、道家思想,还有法家的若干见解,名家、兵家等的某些成分也被吸纳,体现了博采众家之长的特色,说明中国医药学是百家之学的融会贯通。

2015年12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的贺信中说:“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可见要全面理解中华文明,需要研究和阐述中国古代的科学精神。

司马迁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天人之学”中包含有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从天文历算、中医药学、古地理学、古化学、古建筑学中都可看到“天人之学”的卓越成果。中华文明有自己独特的科学精神,必须加以肯定。

中华文明是民族之魂

“文明”一词不是外来语,《尚书·舜典》中的“睿哲文明”,指治国理政者应当具有文明的美德。《疏》的解释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在中华历史文献中对“文明”的赞美很多,如《易大传》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的文字,认为具有文明美德的君子能与时俱进,其事业伟大而美好。与“文明”相对的是愚昧野蛮,由此产生了“文野之分”的理论,赞美前者、反对后者,这一直是中华儿女熟记于心的箴言。

关于中华文明,归纳起来,可以看到:

1、 中华文明有自己的源头,从黄帝开始,5000多年没有中断,这在世界上是仅有的。古人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文化就是文明所产生的正面社会作用。

2、 中华文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孕育出博大精深的“百家之学”,这对中华民族的生衍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3、 中华文明在中国历史上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部中国历史实际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历史。

4、 今天,中华文明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它继续推动世界上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张岂之系西北大学名誉校长,西北大学、清华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