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2020-03-13 09:26:00 来源: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编辑:梁君

目录 

第一章

“十二五”旅游业发展回顾……………………………1

一、“十二五”旅游业成绩显著……………………………1

(一)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1

(二)旅游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2

(三)旅游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2

(四)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

(五)旅游市场影响力持续增强………………………3

(六)旅游服务质量稳步提升…………………………3

(七)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3

二、“十二五”旅游业基本经验……………………………4

(一)政府、市场双核驱动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保障……………………………………………………………4

(二)规划、项目双轮引领是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动力……………………………………………………………4

(三)创新、融合两翼齐飞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途径……………………………………………………………5

三、存在问题…………………………………………………5

(一)旅游投资与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5

(二)旅游供给侧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5

(三)旅游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整治…………………6

(四)旅游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6

(五)区域发展格局与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优化……6

第二章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环境……………………………7

一、发展背景…………………………………………………7

(一)国际旅游业增速及变化态势明显………………7

(二)国内经济“新常态”及旅游利好政策显现……7

二、主要挑战…………………………………………………8

(一)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剧…………………………8

(二)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8

(三)陕西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9

第三章指导思想、目标与任务…………………………………10

一、指导思想…………………………………………………10

二、发展目标…………………………………………………10

(一)发展定位…………………………………………10

(二)规划指标…………………………………………11

三、基本原则…………………………………………………13

四、主要任务…………………………………………………14

(一)积极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14

(二)着力加大旅游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4

(三)大力加强旅游品牌化建设………………………15

(四)积极拓展旅游市场………………………………15

(五)持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15

(六)全面开展旅游精准扶贫…………………………16

第四章总体布局………………………………………………17

一、一批旅游目的地城市……………………………………17

(一)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17

(二)国内一流特色旅游目的地………………………17

二、六大特色旅游体验区……………………………………18

(一)陕北北部大漠风情旅游体验区…………………18

(二)铜、延黄土风情旅游体验区……………………18

(三)关中东部山河风情旅游体验区…………………19

(四)关中西部文化宗教旅游体验区…………………19

(五)巴山汉水生态休闲旅游体验区…………………19

(六)陕南东部人文生态旅游体验区…………………20

三、九条旅游廊道……………………………………………20

(一)三条生命“蓝道”:河(江)滨观光体验廊道……………………………………………………………20

(二)三条健康“绿道”:沿山生态观光体验廊道……………………………………………………………20

(三)三条文化“紫道”:历史文化观光体验廊道……………………………………………………………21

第五章旅游产品………………………………………………22

一、旅游产品体系建设………………………………………22

(一)历史文化体验旅游产品…………………………22

(二)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23

(三)自然观光旅游产品………………………………23

(四)节庆会展旅游产品………………………………23

(五)休闲娱乐旅游产品………………………………24

(六)红色文化体验旅游产品…………………………24

(七)乡村休闲旅游产品………………………………25

(八)专项特种旅游产品………………………………25

二、旅游线路…………………………………………………25

(一)精品主题线路……………………………………26

(二)省内旅游环线……………………………………26

(三)省际拓展线路……………………………………29

第六章旅游产业体系…………………………………………31

一、积极推进旅游产业要素转型升级………………………31

(一)旅游景区产业化发展……………………………31

(二)旅游餐饮业地方化发展…………………………31

(三)旅游住宿业特色化发展…………………………32

(四)旅游交通业便捷化发展…………………………32

(五)旅行社业网络化发展……………………………32

(六)旅游商品业创意化发展…………………………33

(七)旅游娱乐业普遍化发展…………………………33

二、大力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33

三、大力支持龙头企业集团化和品牌化发展………………35

(一)以国际化、集团化和品牌化理念统领企业发展……………………………………………………………35

(二)支持龙头企业跨越式发展………………………35

第七章旅游市场………………………………………………36

一、基本思路…………………………………………………36

二、市场定位…………………………………………………36

(一)入境旅游市场……………………………………36

(二)国内旅游市场……………………………………36

三、品牌建设…………………………………………………37

(一)“丝路起点”旅游品牌…………………………37

(二)红色旅游品牌……………………………………37

(三)“秦岭国家公园”旅游品牌……………………37

(四)宗教旅游品牌……………………………………37

(五)旅游节事品牌……………………………………38

四、营销举措…………………………………………………38

第八章旅游公共服务…………………………………………39

一、旅游集散、咨询网络建设………………………………39

(一)建立三级旅游集散体系…………………………39

(二)建立三级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体系…………39

二、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40

(一)全省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40

(二)各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40

三、旅游生态环境建设………………………………………40

(一)旅游城镇生态环境培育…………………………40

(二)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40

(三)旅游廊道生态环境提升…………………………41

四、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41

(一)旅游安全管理机制构建…………………………41

(二)旅游安全应急机制构建…………………………41

第九章旅游保障体系…………………………………………42

一、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42

(一)完善综合协调机制………………………………42

(二)改革旅游管理体制………………………………42

二、依法治旅工程建设………………………………………42

三、多元化投融资机制………………………………………43

(一)发挥财政引导资金的作用………………………43

(二)拓展旅游投融资渠道……………………………43

四、全面推进旅游信息化发展………………………………43

(一)搭建旅游信息平台………………………………43

(二)推进智慧旅游发展………………………………44

五、加快人才强旅工程建设…………………………………44

(一)实施人才强旅战略………………………………44

(二)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44

六、营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45

(一)加大资源与环境保护力度………………………45

(二)加强旅游市场综合监管…………………………45

附件:陕西省旅游业“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45

第一章“十二五”旅游业发展回顾“十二五”是陕西旅游业又一个发展高峰期,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按照“168”旅游产业布局,着力实施“2336”旅游业发展思路,进一步夯实了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完善了旅游产业体系,扩大了旅游市场规模,提升了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壮大、素质提高,全面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任务。

一、“十二五”旅游业成绩显著

(一)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全省共接待境内外旅游者14.14亿人次,旅游总收入1.07万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期间增长了180%和226%,年均分别增长21%和25%。旅游者人均花费753.6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16%。红色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亿人次,收入达到740亿元。观光与休闲度假产品比例由“十一五”的5∶1增加到5:3.5。全省A级旅游景区由2010年的101家增加到288家。建立了4个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全省旅游商品年销售收入600多亿元。星级饭店由353家增加到382家。旅行社由614家增加到775家。旅游企业由1600家增加到3000余家,全省旅游产业规模达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二)旅游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关于突出重点提档升级推动旅游业大发展的意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陕西省旅游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的出台、全省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为全省旅游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市也相继出台了一批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全省旅游业正处在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之中。

(三)旅游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在国民经济总体增速下降的大背景下,旅游业一枝独秀,投入和产出均大幅增长,在调结构、稳增长、促销费、惠民生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带动作用。“十二五”末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7.95%,对全省一、二、三产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规划期内,旅游业带动全省农村脱贫人口超过了60万。

(四)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省新建改造景区旅游道路(步行道)2000公里、旅游厕所5000座、停车场320个、游客服务中心和游客服务咨询点830个。“十一五”末郑西高铁的开通对推动“十二五”陕西旅游业的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建成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陕西国际空港的通港条件,为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十二五”期间,全省公路路网、铁路路网发展很快,空中航线有较大增长。全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五)旅游市场影响力持续增强“山水人文,大美陕西”旅游品牌的市场影响力越来越强,入境、国内、出境三大旅游市场协调、快速、健康成长。“秦岭与黄河对话”总受众超过了12亿人次、“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吸引了30多个国家、地区的政府和企业参加。围绕着陕西丰富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山水、独特的风土民情所打造的一系列重要品牌,很好地诠释了陕西旅游的内涵,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旅游者来陕西观光旅游。

(六)旅游服务质量稳步提升牢固树立质量是立业之本的理念,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推广应用“全国旅游团队服务管理系统”。努力提高领队人员从业道德水平,整训导游人员。持续推进“品质旅游伴你远行”旅游公益宣传活动和“诚信导游员”评选活动。制定安全生产方案,明确安全职责。推进旅游责任险统保,全省统保率达到94.1%,名列全国前茅。制定了《陕西省旅游培训计划》并组织指导实施。加大乡村旅游培训力度,对1000余名乡村旅游经营人员进行了培训,《陕西省乡村旅游服务指南》进入农家书屋。

(七)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乡村旅游异军突起,发展势头迅猛。“十二五”期间全省乡村旅游共接待旅游者超过4.7亿人次,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0%,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梁家河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典型,袁家村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全省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5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7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30家,省级旅旅游示范县17个。

二、“十二五”旅游业基本经验

(一)政府、市场双核驱动是旅游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处于市场培育、发展时期的旅游业,因其综合性和带动性,各级政府必须发挥在规划、组织、协调、优化市场环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才能保障旅游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市场在配置旅游资源时越来越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大批民营企业资本进入旅游业,极大地推动了全省旅游业的发展。五年的旅游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全省旅游业的发展才是明确和可以预期的;只有政府和市场双轮驱动,旅游业的发展才是大规模和可持续的。

(二)规划、项目双轮引领是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编制一批对旅游产业发展有指导作用,对旅游产业布局有统筹作用,对旅游产品开发有促进作用的旅游规划,形成省、市、县和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相结合的旅游规划体系,很好地指导了全省旅游业科学发展。一批重大旅游项目的实施指引了旅游业的发展方向,调整了产业结构,扩大了产业规模。五年的旅游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科学规划全省旅游业才能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只有有效地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才能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三)创新、融合两翼齐飞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途径创新是旅游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融合为旅游业的发展拓展了无限空间。体制、机制、产品创新为全省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旅游+”的有力推进使我省旅游产品无论在规模、质量、效益上都有了极大的发展进步。五年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创新,旅游业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只有不断融合发展,旅游业才能走上不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存在问题“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旅游投资与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的认识不足,导致旅游投资热情不高,旅游资源利用效能较低,旅游产业链条还需进一步拓展,旅游商品特色不足,受旅游者欢迎的旅游新业态产品相对较少,人均消费低,旅游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旅游供给侧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旅游供给侧结构性问题较为突出,旅游产品同质化,与市场需求存在错位,不能完全适应旅游市场的需求。旅游有效供给不足,旅游交通航线总体偏少,休闲、度假、体验类旅游产品供给不足,存在结构性失衡问题。

(三)旅游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整治旅游市场尚未达到良好有序,零负团费、欺客宰客、强迫消费等问题和其它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四)旅游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宏观调控促进、微观改善提高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旅行社、酒店、景区的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旅游智慧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

(五)区域发展格局与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优化从全省旅游空间结构看,陕北、关中、陕南地区旅游景区开发程度参差不齐。关中地区旅游景区开发程度较高,而陕北、陕南地区的旅游景区开发力度差异化明显,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不平衡,制约了我省整体旅游业发展格局。

第二章“十三五”旅游业发展环境

一、发展背景

(一)国际旅游业增速及变化态势明显全球经济整体上并未走出金融危机,但国际经济向好的趋势逐渐显现。国际旅游业发展重心继续东移,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地区成为国际第二大旅游目的地。虽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但全球旅游业仍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今后若干年中,世界旅游业将以4%—5%的速度增长。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广泛应用,正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旅游者的出游行为和消费习惯、企业的分工协作和产品供给、旅游组织形式和链条构建,以及旅游市场的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这种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将会有力地提高旅游业的现代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

(二)国内经济“新常态”及旅游利好政策显现我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已从高速增长进入到“新常态”发展阶段,经济增速将在7%左右。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业将成为带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力,旅游投资和消费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扩大内需新的增长点。国家不断推出旅游利好政策。国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旅游法》、《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旅游质量发展纲要(2013—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为旅游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二、主要挑战

(一)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剧从2015年全球经济形势来看,世界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依然存在,大宗商品价格下滑,货币政策调整以及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等问题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处理好旅游业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旅游业持续、创新、倍增发展,使旅游业成为陕西“十三五”经济发展的引擎,将是陕西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全球旅游业持续发展而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我国的入境旅游市场增速放缓,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各省区市也越来越重视发展旅游业,使陕西入境旅游的持续增长面临较大的行业竞争压力。随着我国出境旅游的大发展,东南部主要客源地的出境旅游呈爆发式增长,将直接影响到陕西的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给旅游市场开拓造成挑战。

(三)陕西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传统的旅游产业发展,主要重视旅游产业“量的增长”,忽视“质的发展”。旅游产业存在发展方式粗放、结构失衡、综合效益不高等问题。这些积累的问题将成为我省旅游业“十三五”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要阻碍。第三章指导思想、目标与任务一、指导思想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按照“2336”发展思路,突出创新和服务两个基点,实施全域旅游、项目带动、人才兴旅三大发展战略,打造丝绸之路起点风情体验旅游走廊、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黄河旅游带三大旅游高地,坚持产品开发、标准管理、精准营销、市场监管、智慧旅游、旅游惠民六个抓手,积极推进以公共服务产品为重点的旅游产品升级换代,大力实施以精准营销为核心的国际、国内、出境三大旅游市场的拓展,全面营造以依法治旅为中心的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推动陕西旅游强省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发展目标

(一)发展定位——国际著名、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我省旅游资源优势,有效发挥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带动作用,打造国际水平的旅游产品,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把陕西建设成国际著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一带一路”旅游核心区。在“一带一路”倡议统领下,充分利用丝绸之路起点和旅游大省的优势,综合发力,把陕西建设成“一带一路”旅游核心区。——华夏文明传承地。利用我省华夏源脉的优势,建设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打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把陕西建设成华夏文明传承地。

(二)规划指标到2020年,实现“四个翻番”:——接待国内外旅游者比2015年翻一番。即全省接待国内外旅游者人次达到7.75亿人次,城乡居民年人均出游6次以上。——旅游业总收入比2015年翻一番。即旅游业总收入达到610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8.8%,旅游业对全省GDP的综合贡献达到15.8%。——旅游就业量比2015年翻一番。即旅游就业人数达到435万人,占全省就业总人数的20%。——旅游投资总额比2015年翻一番。即完成大的旅游建设项目1000个以上,旅游直接投资总额超过5000亿元(表3-1,表3-2)。‍表3-1陕西省旅游业“十三五”末主要发展指标‍分类指标具体指标2015年2020年市场规模旅游总人次(万人)38567.177500入境过夜旅游人次(万人)293.03500国内旅游人次(万人)38274.177000旅游经济旅游总收入(亿元)3005.86100国际旅游收入(亿美元)1629国内旅游收入(亿元)2903.95900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7.958.8旅游业对全省GDP的综合贡献(%)14.915.8旅游消费省内城乡居民年均出游次数36次以上过夜游客人均消费(元)15511700社会效益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万人)217.26435占全省就业总人数的比重(%)10.4920品质提升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家)89125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家)711省旅游示范县(个)1733表3-2陕西省2016-2020年旅游经济分年度发展指标年份入境旅游人次(万人)国际旅游收入(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次(万人)国内旅游收入(亿元)旅游总人次(万人)旅游总收入(亿元)201632218439783425443003545201735520522104027525654160201840023612404698616404851201944026702705437707105610202050029770005900775006100年均增长率(%)11.2812.6315.0115.2314.9815.21三、基本原则——坚持创新发展。牢牢把握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的良好发展机遇,进一步推进旅游业的供给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把创新理念贯穿于要素融合、品牌推广、服务管理、资本运作、区域协作等各个环节,推动陕西旅游产业实现超越发展。——坚持协调发展。着力解决产品结构不合理、配套体系不健全、地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构建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推进旅游景区与旅游配套体系并重发展,提升公共服务功能和旅游购物消费,一体化推进旅游开发、宣传促销和精品线路建设,建设“全景陕西”。——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融入“美丽陕西”建设之中,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注重旅游景区的科学布局,推进旅游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加强绿色理念教育,使尊重自然、崇尚节约、文明旅游蔚然成风。——坚持开放发展。发挥陕西丝绸之路新起点的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有效发挥旅游业的先导作用。办好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等节会,持续提高国际化水平。鼓励大型旅游企业“走出去”,吸引国际旅游企业“走进来”,把陕西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造旅游业更多创业平台、就业岗位。利用好西部大开发等优惠政策,让更多旅游企业享受到中省扶持政策。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环境,组合好各类优惠政策,创造旅游休闲便捷条件,实现共享发展。

四、主要任务

(一)积极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拓展产业格局、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实力。推动基础性产业要素的转型升级、融合性产业要素的集成优化、新业态产业要素的创新发展。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从粗放经营到质效提升、从“小弱散”到集约发展的转变,实现旅游企业的国际化、集团化和品牌化发展。

(二)着力加大旅游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市场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发挥优势,补齐短板。适应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加快公共旅游产品的供给;着力优化旅游产品在区域、类型、品质方面的结构;创新旅游产品,加大有效供给。以旅游需求侧为导向,从供给侧丰富和优化旅游产品新体系,满足多样化、多层次旅游消费需求。以创新性旅游产品引领消费热点,实施旅游景区创新提升工程,整合提升精品旅游线路,推动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

(三)大力加强旅游品牌化建设大力推进以标准化为核心的旅游品牌化建设。以全域旅游、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百强旅行社、国家旅游度假区、旅游示范县以及“秦岭与黄河对话”、“西安国际丝绸之路旅游博览会”为重点,按照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的思路,建设、打造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品牌,提升我省旅游的吸引力和美誉度。抓住宝鸡、汉中、韩城和临潼、礼泉、华阴等3市10县(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机遇,一体化推进旅游产品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宣传促销,发展全域旅游,建设“全景陕西”。

(四)积极拓展旅游市场细分市场,精准营销。充分运用现代发展理念和最新科技成果,创新形式和内容,政、企联动,形成合力,极富成效地宣传陕西的旅游产品和形象,为全省旅游业的大发展提供客源保障。

(五)持续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全面贯彻落实中、省关于旅游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各级政府不断出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新政策、新措施,建设全省旅游业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强化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力度,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净化旅游市场发展环境,为旅游业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六)全面开展旅游精准扶贫做好旅游示范县建设、旅游景区建设、文化旅游名镇建设、乡村旅游建设、汉唐帝陵旅游带建设、发展陕北红色旅游“六个一批”旅游精准扶贫工作,带动一批农民脱贫致富。第四章总体布局坚持综合、协调、平衡、优化、效能的网络化布局思路,承继“十二五”全省旅游业总体布局的内核,进一步优化旅游布局结构,构筑全省“169”旅游业发展大格局,着力建设一批旅游目的地城市,全力建设六大特色旅游体验区,开发建设九条旅游廊道,形成全省共同发力,错位发展,有序建设的良好发展格局。

一、一批旅游目的地城市西安(咸阳)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宝鸡、延安、汉中、韩城建设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形成一核四辅,遥相呼应的全省旅游目的地体系。

(一)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依托西咸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和区域内便捷的交通、得天独厚的资源、唯一性的旅游产品,建设吸引力强、辐射面广,能够发挥核心带动作用的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

(二)国内一流特色旅游目的地依托宝鸡、延安、汉中、韩城旅游资源,按照特色化、品牌化的城市旅游发展方向,将宝鸡市建设成为以周文化和佛教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将延安市建设成为以红色、祭祖、民俗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将汉中市建成为以汉山、汉水、汉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旅游目的地;把韩城市建设成为以司马迁《史记》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加快上述国内一流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设,使其成为带动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区域核心增长极。

二、六大特色旅游体验区

(一)陕北北部大漠风情旅游体验区发挥榆林主城区旅游功能,依托榆林与延安北部地区的榆林古城、长城、黄河峡谷、统万城、波罗古堡、镇北台、红石峡、红碱淖、白云山、钟山石窟、铁边古城等边塞风情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大漠风情观光、生态休闲度假、边塞人文景观体验等特色旅游产品,不断完善区域旅游基础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着力培育游客参与体验性强、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大漠风情体验旅游区。

(二)铜、延黄土风情旅游体验区发挥铜川主城区旅游功能,突出延安南部与铜川的红色旅游、黄帝陵、壶口瀑布、子午岭、黄龙、玉华宫、药王山、陈炉古镇等资源优势,融合祈福、黄土、黄河、民俗等旅游资源,将文化、休闲、养生、娱乐、饮食、保健等元素与传统旅游产品相结合,着力培育游客参与体验性强、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力的寻根文化、红色文化、黄土及黄河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国际知名的黄土风情旅游体验区。

(三)关中东部山河风情旅游体验区开发渭南主城区旅游功能,依托关中东部华山和黄河旅游资源,突出华山及沿黄河东府民俗文化旅游、山河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黄河滩涂湿地旅游等主题,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创新大华山旅游产品体系,强化沿黄河旅游产品体系开发建设,将关中东部地区打造成知名的,集凸显黄河生态风光、荟萃东府文化特色、彰显华山优势品牌的山河风情旅游体验区。

(四)关中西部文化宗教旅游体验区培育杨凌城区旅游功能,依托关中西部地区的西府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农业文化及自然生态文化优势,以杨凌、太白山、法门寺等特色旅游资源为基础,突出民俗文化旅游、山岳观光旅游、宗教朝觐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等主题,不断挖掘旅游资源潜力,加强区域旅游协作,创新旅游产品体系,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拓展旅游市场,着力建设以法门寺宗教旅游朝圣地、杨凌著名农业科技旅游基地、太白山一流山岳型生态旅游度假胜地等为特色的文化宗教旅游体验区。

(五)巴山汉水生态休闲旅游体验区突出安康主城区旅游功能,以安康和汉中部分地区作为该区域旅游开发的主体,依托巴山、汉江、汉中盆地、安康盆地的山岳江河资源,按照全域旅游发展思路,加强国家生态功能区大环境建设,进行多元、组合式旅游产品开发,突出休闲城市、汉水神韵、三国文化、巴山风情、特色节庆等主题,打造集生态休闲、文化体验、养生度假、民俗体验为一体的著名生态型休闲度假旅游区。

(六)陕南东部人文生态旅游体验区突出商洛主城区旅游功能,以商洛市域作为该区域的旅游开发主区域,充分利用创建秦岭国家公园的契机,依托山区优良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人文风情,加快体验式山岳型休闲旅游度假产品的开发,培育秦岭绿色休闲度假体验区,创建中国山岳绿色生态休闲度假型旅游区。三、九条旅游廊道基于全省旅游资源的带状分布特点,依托现有旅游交通网络,着力打造三条生命“蓝道”、三条健康“绿道”和三条文化“紫道”。

(一)三条生命“蓝道”:河(江)滨观光体验廊道依托我省黄河、渭河、汉江三大河流及其两岸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着力进行点轴式开发建设,打造集滨水生态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3条旅游体验蓝道,即黄河风情蓝道、渭河文化蓝道和汉江生态蓝道。

(二)三条健康“绿道”:沿山生态观光体验廊道依托秦岭南北坡的生态旅游资源,利用秦岭古道(褒斜古道、子午古道、商於古道等),建设秦岭系列生态观光绿道;依托北山串联山体及周边资源,打造渭北健康体验绿道;依托子午岭秦直道的历史遗存与生态资源,打造秦直道文化风情旅游绿道。(三)三条文化“紫道”:历史文化观光体验廊道依托古丝绸之路,结合现代发展成果,打造关中丝绸之路风情体验走廊;依托我省由北向南分布的红色旅游资源,打造革命历史文化旅游走廊;依托渭北帝陵至高之尊的文化遗存,打造盛世帝陵专项旅游走廊。

第五章旅游产品按照精品化、大众化、休闲化的旅游产品开发建设思路,以富有特色的景区建设为重点,以休闲性、体验性、娱乐性、智慧性旅游产品为主要开发方向,不断完善提升历史文化类旅游产品,着力创新发展乡村游、自驾游、研学游、低空游、度假游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打造我省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休闲度假、专项主题相结合的旅游产品体系。

一、旅游产品体系建设

(一)历史文化体验旅游产品提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华清池(长恨歌)、黄帝陵、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法门寺等重点历史文化景区,深入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采用多元手段进行“资源活化”,打造我省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旅游文化标识。重点将城墙·碑林、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楼观道文化展示区、乾陵、周公庙周文化旅游区、韩城文化旅游区建设成国内一流、世界著名的旅游景区,并力争建成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机遇,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丝绸之路旅游的内容,打造“丝绸之路起点游”旅游产品,为丝绸之路整线旅游产品的开发奠定基础。

(二)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充分利用秦巴山地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温泉资源,突出山地和温泉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森林养生度假体验基地,实现养生、医疗保健和度假的完美结合。重点打造秦岭北麓的温泉度假旅游、秦岭山地生态度假旅游、巴山生态休闲旅游产品和秦岭穿越旅游产品,形成较为完整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链。重点依托秦岭及其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打造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面向国际旅游者推出秦岭国家公园旅游产品,实现我省生态旅游度假产品的大突破。

(三)自然观光旅游产品以大秦岭和沿黄河旅游带旅游产品的开发为重点,打造精品旅游景区。大力推进秦岭、黄河、桥山国家公园创建,重点提升华山、金丝峡、太白山、壶口瀑布等优势景区,加大对朱雀·太平、翠华山、关山草原、合阳湿地、乾坤湾、红碱淖、黎坪、长青-华阳、紫柏山、瀛湖、燕翔洞、牛背梁、柞水溶洞、木王森林公园等景区的建设力度,打造我省自然观光旅游重点产品,推动旅游产品结构优化。

(四)节庆会展旅游产品重点推动西安会展旅游发展,提升会展质量、拓展数量,健全服务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并积极策划新的会展项目,把西安建设成国内一流的会展旅游目的地。加大对宝鸡、延安、杨凌会展旅游的建设力度,打造和布局我省次级会展中心。在“十三五”期末,基本形成以西安为龙头,以宝鸡、延安、杨凌为侧翼的会展旅游体系。持续加大对现有节庆旅游产品的支持力度,重点推进清明黄帝陵祭祖活动的升级,进一步提升其在全球华人中的影响力。提升汉中油菜花节、安康龙舟节等市级旅游节庆活动在国内的知名度。大力支持旅游企业推出具有持续性和影响力的节庆旅游产品。

(五)休闲娱乐旅游产品以城市的特色休闲街区建设为抓手,重点建设以餐饮、购物、娱乐为主要形式的街区型文化休闲娱乐旅游产品。加强对西安回坊、永兴坊、书院门、德福巷等西安市内特色街区的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休闲娱乐环境和服务质量。强化规划引领,在宝鸡、咸阳、延安、榆林、汉中和安康等城市,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休闲娱乐型旅游产品。

(六)红色文化体验旅游产品以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大力加强红色旅游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红色旅游展示手段,串联榆林、延安、铜川、西安、咸阳、渭南、汉中红色旅游景区,打造独具陕西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依托延安革命圣地形象,整合红色旅游资源与黄土风情资源,凸显革命传统教育与文化感悟的红色旅游特质,以延安市域内红色旅游资源为核心,打造革命圣地延安旅游品牌。在“十三五”期间,将延安红色旅游系列景区创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七)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乡愁”氛围营造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十三五”期间突出乡村旅游的富民(扶贫)功能,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旅游示范村为抓手,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关中乡愁型旅游带、秦岭美丽田园乡村旅游带、陕北特色乡村旅游带,使乡村旅游成为我省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扶贫的中坚力量。

(八)专项特种旅游产品根据市场需求,面向不同客源群体,开发自驾旅游、徒步旅游、骑行旅游、低空旅游、宗教旅游、研学旅游以及体育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重点做好宗教旅游、低空旅游和自驾旅游系列产品开发。抓住我国逐步开放低空飞行的机遇,布局通用机场,建设服务设施,迎接低空旅游的到来。积极建设自驾车·房车营地,提供自驾游旅游产品。利用法门寺在佛教中的崇高地位,依托法门寺和西安六大佛教祖庭,开发面向佛教市场的国际宗教朝圣旅游产品。

二、旅游线路以现有的旅游线路为基础,结合旅游需求变化和交通条件的改善,按照周、秦、汉、唐等重要历史文化脉络和自然山水格局,打造和推广彰显“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的精品线路。

(一)精品主题线路丝绸之路精品线:西安(兴教寺塔、大小雁塔、大明宫)—汉阳陵—乾陵(茂陵、昭陵)—彬县大佛寺。华夏文明寻踪线:宝鸡(周原、周公庙)—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咸阳(昭陵、茂陵、阳陵)—西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华清池、大雁塔、城墙)—黄帝陵。红色革命感悟线:西安(八路军办事处)—马栏革命旧址—照金革命纪念馆—延安(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枣园)。陕西南北穿越线:安康(南宫山、瀛湖)—柞水(溶洞、牛背梁)—西安(泾渭分明、国家授时中心)—泾阳(大地原点)—洛川(黄土高原)—榆林(毛乌素沙漠)。

(二)省内旅游环线1.旅游大环线北环线:西安—铜川(玉华宫)—黄陵(黄帝陵)—延安(延安革命纪念馆、枣园文化广场等)—靖边(统万城)—榆林(镇北台)—米脂(李自成行宫)—佳县(白云山)—延川(文安驿、梁家河)—宜川(壶口瀑布)—韩城(龙门、司马迁祠)—西安。南环线:西安—柞水(牛背梁、柞水溶洞)—旬阳(太极城)—安康(香溪洞、瀛湖)—汉阴(漩涡古梯田)—石泉(燕翔洞)—城固(张骞墓、桔园)—汉中(古汉台)—洋县(华阳古镇、朱鹮自然保护区)—西安。东环线:西安(大雁塔、大唐芙蓉园)—临潼(华清池、骊山、兵马俑)—阎良(中国航空城)—富平(老城、陶艺村)—蒲城(文庙、杨虎城纪念馆)—白水(仓颉庙)—澄城(尧头窑、澄城博物馆)—韩城(韩城古城、党家村、司马迁祠)—合阳(洽川湿地)—大荔(沙苑)—潼关(明潼关城遗址)—华阴(华山)—临潼(兵马俑、华清池)—西安。西南环线:西安—户县(太平、朱雀森林公园)—眉县(太白山、红河谷)—凤县(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留坝(张良庙、紫柏山)—汉中(古汉台)—洋县(朱鹮保护区、华阳古镇)—佛坪(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安。西环线:西安—杨凌—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凤翔(雍城遗址、东湖)—岐山(周公庙、西岐民俗村)—扶风(法门寺)—乾县(乾陵)—礼泉(袁家村、文庙)—三原(城隍庙)—西安。东南环线:西安—柞水(牛背梁、柞水溶洞)—安康(香溪洞、瀛湖)—旬阳(太极城)—十堰(武当山)—商南(金丝峡)—丹凤(棣花古镇)—西安。西北环线:西安—礼泉(昭陵、袁家村)—乾县(乾陵)—彬县(大佛寺)—旬邑(马栏革命旧址、博物馆)—淳化(爷台山)—泾阳(乐华城)—西安。2.旅游小环线以西安为核心的小环线:西安—铜川(药王山、玉华宫、照金)—旬邑(马栏革命旧址)—淳化(爷台山、仲山森林公园)—西安。西安—富平(陶艺村、习仲勋陵园)—蒲城(桥陵、重泉古城)—白水(仓颉庙)—澄城(尧头窑)—韩城(韩城古城、司马迁祠)—合阳(洽川)—西安。西安—阎良(飞机城)—蒲城(桥陵、重泉古城)—华县(少华山、老腔)—临潼(兵马俑、华清池)—西安。西安—周至(楼观台、水街)—眉县(太白山)—扶风(法门寺)—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览园)—西安。西安—商洛(丹凤棣花古镇)—柞水(凤凰古镇、柞水溶洞、牛背梁)—西安。以延安为核心的小环线:延安—志丹(刘志丹陵园)—吴起(胜利山、铁边城)—定边(盐湖、小滩子沙漠)—靖边(统万城)—安塞—延安。延安—靖边(统万城)—横山(菠罗古城)—子洲(金鸡山)—绥德(疏属山)—清涧(袁家沟)—延川(文安驿、乾坤湾)—延安。延安—南泥湾—宜川(壶口瀑布)—黄龙(狩猎场)—黄陵(黄帝陵、黄陵国家森林公园)—延安。延安—志丹(刘志丹烈士陵园)—吴起(胜利山)—华池(南梁革命纪念馆)—庆城(周祖陵景区)—富县(直罗镇)—延安。延安—靖边(统万城)—榆林(镇北台)—米脂(李自成行宫)—绥德(疏属山)—延川(文安驿)—延安。以汉中为核心的小环线:汉中—城固—西乡—镇巴—紫阳—安康—汉阴—石泉—汉中。汉中—宁强(青木川)—广元(剑阁)—南江(光雾山)—南郑(黎坪)—汉中。汉中—留坝(紫柏山)—凤县(古羌文化旅游区)—两当(灵宫峡)—徽县(三滩风景名胜区)—成县(鸡峰山)—康县(梅园沟风景区)—略阳(五龙洞)—汉中。以宝鸡为核心的小环线:宝鸡—千阳(千湖国家湿地公园)—陇县(关山草原)—崇信(五龙山)—灵台(古灵台)—凤翔(东湖)—宝鸡。宝鸡—凤县(古羌文化旅游区)—留坝(紫柏山)—太白(黄柏塬)—宝鸡。宝鸡—天水(麦积山)—徽县(三滩风景名胜区)—两当(灵宫峡)—凤县(古羌文化旅游区)—宝鸡。

(三)省际拓展线路丝绸之路旅游线路:临潼—西安—宝鸡—天水—兰州(西向延伸)。东北旅游线路:西安(以西安为中心延伸)—韩城—临汾—晋中—太原(东北向延伸)。西南旅游线路:西安—汉中—广元—成都(西南延伸)。东南旅游线路:西安—商洛—南阳—十堰(东南延伸)。西北旅游线路:西安—乾县—彬县—平凉—中卫。南北旅游线路:包头—榆林—延安—铜川—西安—安康—重庆。第六章旅游产业体系坚持转型、升级、融合、创新发展,通过整合、优化、集成、拓展和衍生方式,推动基础性产业要素转型升级、融合性产业要素集成优化、新业态产业要素创新发展,构建我省旅游产业新体系。

一、积极推进旅游产业要素转型升级

(一)旅游景区产业化发展按照景区即产业的发展思路,内抓景区的精品化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断创新发展旅游产品,提升景区的吸引力和发展后劲;外抓景区产业化建设,围绕精品景区组织实施各相关产业要素的配套发展,破解景区门票经济的发展难题。到2020年,全省新创建35家以上高A级旅游景区,创建一批旅游度假区,并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以景区为核心的旅游企业,促进我省景区加快良性发展。

(二)旅游餐饮业地方化发展坚持旅游餐饮地方化、特色化发展思路,以“名、优、特”餐饮为发展重点,以推进地方特色菜点连锁化、规模化、品牌化为发展方向,打造一批著名的旅游餐饮企业。围绕重点景区、集散中心等客流集散地,建设陕西特色美食街区。到2020年,各市新建旅游美食街区4-6条,全省建成50条特色美食街区。

(三)旅游住宿业特色化发展以建设特色化、服务标准化为方针,促进我省旅游住宿业多元化、特色化发展。积极支持全省高星级酒店的发展。大力促进商务、度假、会议酒店的发展。推动特色酒店、主题酒店和生态庭院式绿色酒店的发展。鼓励并规范短租公寓、青年旅舍、民宿、农舍旅馆、汽车营地等新型住宿业态的发展。

(四)旅游交通业便捷化发展以我省旅游交通业的网络化、通畅化、便捷化发展为目标,积极发展旅游交通。巩固已开通的28条国际航线,开辟西安直达中亚等国家的航线,到2020年开通国际旅游航线40条。全力推动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建设。加大西成高铁的建设力度,积极扶持开设旅游专列。着力推进“绿道、蓝道、紫道”旅游廊道、旅游道路建设,实现高A级景区间、景区与依托城市间、景区与主要公路间连接性旅游公路贯通,2020年建成旅游公路超过1500公里。加强交通设施的旅游化建设,加大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化以及国道、省道公共服务设施旅游化的建设力度,加强各级道路旅游标识系统的完善与维护,全面提升各类交通设施的旅游服务功能。

(五)旅行社业网络化发展以旅行社业多元融合、提质增效发展为方向,坚持旅行社业集团化、网络化和国际化发展。鼓励兼并重组,鼓励旅游批发商向旅游产业链上下游扩展,打造旅行社产业集团。

(六)旅游商品业创意化发展以落实供给侧改革、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旅游产业经济效益为目标,抓住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这三个环节,大力培育壮大旅游商品研发生产企业。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大力推进旅游商品创新发展;建立完善旅游商品销售网络,建设区域旅游商品销售中心;塑造特色旅游商品品牌,推进旅游商品品牌化建设。

(七)旅游娱乐业普遍化发展迎接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顺应大众旅游娱乐化的发展趋势,普遍增加娱乐元素,重点建设娱乐化旅游产品。一是各市游乐主题公园要加强科技化、主题化、品牌化建设,满足不同游客的娱乐需求;二是西安、宝鸡、延安、汉中等旅游目的地城市,要不断强化现有旅游演艺项目的精品化发展,提升节目质量,缩短更新周期;三是其他各市要大力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秦腔、陕北民歌、关中老腔、陕西说书等多种地方文艺形态,创新曲艺表演与景区旅游融合发展形势。

二、大力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业综合性强、融合面广的特点,促进“旅游+”发展。延伸产业链,扩大产业面,构建旅游产业新格局。“旅游+研学”,依托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开发生态、历史、红色、科考、传统文化等研学旅行项目,将西安打造成国家级文化旅游研学基地,培育陕北的红色旅游研学基地、陕南的生态旅游研学基地。“旅游+体育”,促进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办好“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友谊赛”,积极引入国际品牌体育赛事落户陕西,鼓励开发山地越野、山地自行车、野外探险、户外露营、攀岩、漂流、皮划艇、摩托艇等山地和水上运动旅游项目,重点建设一批体育旅游景区。“旅游+康养”,集聚山水生态、历史文化、中医中药等要素资源,挖掘药圣文化、茶文化、温泉文化精髓,打造一批健康旅游产品。支持医疗、养老等行业进入景区、酒店等,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建设一批中医药保健、身体检查、养生护理、“候鸟”养老等专项特种旅游产品。“旅游+农业”,科学规划和引导全省乡村旅游发展,不断完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开展乡村旅游星级经营单位和农家乐评定工作,“十三五”期间建设1000个要素齐全、业态丰富的乡村旅游点。“旅游+工业”,依托我省丰富的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等产业资源和大量工业遗址,整合并深化工业旅游产品建设。鼓励大型工业项目建设时,规划建设旅游通道和相应的旅游设施,使工业生产与旅游同规化、同建设、同运行。“旅游+科技”,积极运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创新旅游生产与传播方式,大力扶持软件设计、网络游戏、卡通制造、动漫开发等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推进科技在旅游中的应用,利用虚拟现实、智能机器人、场景再现、3D/4D等高新技术,开发并推广实景模拟、沉浸体验、乡愁民宿等旅游新业态产业。“旅游+创意”,大力加强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通过设立专项旅游创意投资基金,开设旅游众创空间、创客基地等,吸引、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紧密融合,共同发展。

三、大力支持龙头企业集团化和品牌化发展

(一)以国际化、集团化和品牌化理念统领企业发展根据我省旅游企业“大而不强、小而不精”的弱点,按照大旅游企业走国际化、集团化和品牌化的思路,利用各种方式,建成一批旅游连锁经营的国际化企业、集团化企业和品牌化企业。

(二)支持龙头企业跨越式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引导竞争力较强的旅游企业参与重点项目投资经营,培育壮大旅游企业,重点支持陕旅、陕文投、曲文投、西旅等集团企业做大做强。扩大旅游业融资渠道,突出资本运作,推动一批旅游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积极引进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引导鼓励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股份合作、资源整合、品牌输出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鼓励省内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到海外投资、拓展业务。到2020年,全省打造1家年营业额超过百亿的旅游企业集团,10家年营业额超过30亿的旅游企业集团。第七章旅游市场一、基本思路坚持入境、国内、出境三大旅游市场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的指导方针,按照“全面巩固发展传统旅游市场,积极发掘拓展潜力旅游市场”的思路,以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