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心心念念无尽头
我想着这两天红梅该从罗马给我发微信了,午后,果然收到。那里,该是深夜。每年这个季节,她都会和我通个消息,说说对家乡的思念。
红梅祖籍陕北,求学于西安音乐学院,伴着音乐的旋律走向世界。她找了个意大利女婿,叫保罗。虽在罗马成家立业,心心念念的却是东方这块养育了她的土地,还有熟悉的黄帝陵。几十年了,每隔几年,甚至每一年,她都要回中国、回家乡。频率之高,让我感到她压根儿没离开。她和保罗组织的团队,专务东西方文化交流。我参与过的,就有在央视播出的百集微纪录片《从长安到罗马》以及三秦艺术家赴蒂沃利举办的摄影、书法、建筑艺术展等。
来来往往,她去过黄帝陵不知多少回。
为了能够跟故土亲近,红梅在西安买了一处房子。房子不大,但恰好在南门广场西南角,能直观“长安第一门”,能看到城楼、城墙,看到入城仪式。“有啥办法,就是想得慌!”红梅说。
下面是红梅微信的摘录——
肖老师,近安!……来意大利已经快30年了。海外的中国人,每逢提起“黄帝陵”就会想起很多。它是我的家乡,也是我的“血型”。
记得1997年清明节,陕西卫视在黄帝陵举办了一场祭祖音乐会,我和男高音王真老师的演唱,拉开了祭祖活动的大门……
意大利也有同我们中国相似的清明节。每年11月2日这一天,许多人手捧鲜花纪念逝者。我给你写微信时,身边的保罗以一个汉学家的视角自问自答地说:“你们中国的祭祀节在4月初,我们的在11月。时间的差异,体现了两个民族对死亡的不同理解。4月,大自然经历了漫漫寒冬,花儿盛开,万物复苏,充满了生机,象征着重生。阳光照耀着亲人的墓地,带来了温暖。清明节让亲人度过寒冷,迎来温暖,真好!”别说,他这样的理解还真有点意思,请肖老师来评论……爱您的红梅、保罗。
这可真如宋朝诗人晏殊说的,心心念念,说尽无凭,只是相思。
春天来了,关了一冬的窗户打开才没几天,漫进来的满是春的气息。鸟群在绚丽的阳光下回旋。是啊,“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远游的人该回家了。
这些年,我去现场参与过多次公祭黄帝陵活动,结识了一些像红梅这样活跃在海内外的中华儿女。大概是2004年的清明节,我和陕西电视台主持人李蕾担任现场解读嘉宾,在直播中对谈了一个多钟头。
后来,在另一次黄帝陵祭祖活动中,我作为现场嘉宾,向观众解读了黄帝陵文化。
活动之后,我想到三舅长期在台湾生活。改革开放之后,三舅不断回来看望家人,还特意来西安看望我全家。我专门陪他去黄帝陵献香。站在轩辕柏前,三舅告诉我,到台湾之后,他一想家就会想起离开家乡时最后的镜头:“当时,我是从大姐家里走的。那时,我在大姐教书的学校念书。最后留下的关于家乡的记忆,就是你妈牵着你的手。这是几十年刻在我心上的一幅木刻画。”听他这样说,我好一阵心酸:“我们在这里隆重拍一张合影吧,把刻在你心中的那幅画,背景换成轩辕庙、轩辕柏,多好!”“好呀,”他说,“这是我们的根脉呀!”
三舅心底的那幅木刻画,存下了他一辈子对老家、对亲人心心念念的牵挂。这份牵挂,一直在血管里汩汩流淌。他给后辈反复讲述的这段回忆,已经成了全家人耳熟能详的人生课程。在西安的几天,我须臾不离挽着他在西安游览,尽可能消解他心里难以消散的愁绪。
我把这件事告诉了一位台湾友人。他说:“你把舅父的地址给我,我会去看望他,详叙这段刻骨铭心的两地之思。”时光真快,如今三舅也仙逝有年了。
大约是2018年夏天,我参与了黄帝陵文化海外推介活动。每场活动都有学者演讲,还放映黄帝陵纪录片。活动中,最火爆的要算来自延安的三位民间歌手。他们用生命深处的肺腑之音,带来炎黄故里的山鸣水响,让海外同胞热泪盈眶。
这一趟,我结交了很多华侨朋友。那以后,每年清明黄帝陵祭祖前后,都会得到他们回来祭祖的消息。我们在黄帝陵重逢,第一声问候总是“回家啦”,第一声回答也总是“回来啦,真好”。
在海外,我最深的感触就是中华文化在全球的传播、落地、开花,可以说所到之地都能看到中国人、听到中国话、吃到中国餐、买到中国货,还有中外友好合作的各种故事。
千百年来,有很多中华儿女背井离乡去海外打拼,创建起很多海外华人社区。每个华人社区,乃至每家中国餐馆、每位海外华人,都是宣传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中华文化的结构,挺像一枚鸡蛋的蛋黄和蛋清。本土生成的中华文化是蛋黄,融汇于异域的中华文化是蛋清,蛋黄、蛋清合作育化新的生命。我把它们称之为中华文化的本土原生圈和海外融汇圈。黄帝陵是这两大文化圈的核心。
中华文化的海外融汇圈不止于对本土文化的传播弘扬。它与异域文明不断融汇的过程中,也在不断为中华文明提供创新因子。它是根脉,也是源头,是中华文明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十分活跃的一部分。世界历史的“中国读本”应该由这内外两卷构成。黄帝陵文化,可以说是这个读本的引言。它为中华文明铸了模、奠了基,中华文明的一些雏形和骨架,在黄帝时代便开始破土萌芽。
民间传说黄帝活了三百年。孔子把这个传说解释得好:“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现在看来,黄帝之利、黄帝之教,已惠及中华民族几千年了。(肖云儒)
*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huangdiling20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