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守中华文明 解码文化传承(上)
发布时间:2019-08-20 09:52:00  来源:当代陕西

被黄帝文化熏染的黄陵人,有千百年养成的守陵人的责任,也有值守中华文明的自觉。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守护千年古柏、建设黄帝陵文化园区、民俗文化传承一代接一代……黄陵,正把对黄帝的尊崇,构筑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守陵儿女”,是十三万黄陵人的自称。这个称呼,伴随着一代代黄陵人的成长,成为当地人自豪的标签。

值守生态

上午9点,黄帝陵景区。52岁的祁万红正在“巡山”,他先把“自留地”里几百棵古柏树一一查看一遍。两个小时后,他还要按照专家和景区的要求,修剪另一片区柏树的枝条。

沮水进入黄陵县城,围着桥山曲折而过,这方山水承载着黄陵人最自豪的文化。祁万红就在桥山下生活了50多年。

40年前,十几岁的祁万红几乎每天都要上一趟桥山,茂密的柏林给他和小伙伴带来玩耍的乐趣。

25年前,已有孩子的祁万红仍然每天都要上一趟桥山,这时他已经成为景区护林队的成员,保护千年古柏成为了肩上的责任与义务。

但守护古柏的,不仅仅是祁万红和他所在的护林队。

“保护古柏和周围的生态环境,埋在每个黄陵人的血液里,是黄陵人与生俱来的责任与义务,保护的是古柏,守护的是黄帝文化和黄帝精神。”黄帝陵管理局办公室主任缑六寅说。

黄陵当地人爱树、植树、保护树,不只是响应保护生态的国家政策,而是埋在骨子里的思想。

于是,桥山古柏林历经千年而不衰。北宋仁宗时,种植柏树1400多株,并抽调三户人家,免除其一切徭役赋税,专职在桥山看护、种植柏树……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为了保护黄帝陵的生态,黄陵县把桥山上的住户相继迁出,并在附近的其他三座山上大范围植树。

“任何一个好的林子都不会孤立的存在,绿化四山,打造一个适合于桥山柏树生长的生态系统,才是对古柏最好的保护。”黄帝陵管理局护林科科长李小军说。

如今的桥山古柏,借助于现代化的手段,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预防病虫害,建立防火系统、无死角监控系统,得到全方位的守护。

被黄帝文化熏染的黄陵人,有千百年养成的守陵人的责任,也有值守中华文明的自觉。

黄陵县阿党镇史家河老君庙前2000多岁的“老君柏”,与延安市南沟门水利枢纽工程“撞车”,有淹没的危险。对此,县上专门成立了古柏移植领导小组,对“老君柏”移植、复壮,并在5年养护期内派专人守护。

受黄陵人爱树的影响,从浙江前来养护“老君柏”的周利民,也和树木产生了感情。虽5年期满,他却继续把守树当成义务。  因为尊崇黄帝文化,每年春天,黄陵人都要去自家附近的山上植上几棵柏树,与桥山古柏遥遥相望。至今每家仍保留着传统的“礼制”,春节敬老、过事敬献三牲尤其隆重。不久前,祁万红有了孙子,他不时会给小孙子讲起自己儿时的桥山,以及在桥山上守护古柏的故事。

桥山上,由世界各地同胞亲手种下的“同心林”“思源林”“炎黄子孙林”已是郁郁葱葱。这些象征着保护祖陵、崇敬始祖的柏树,与山上8万多棵古柏共生共荣,成为中华民族同根同源、同心同愿的美好象征。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9376292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