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守中华文明 解码文化传承(中)
发布时间:2019-08-20 09:54:00  来源:当代陕西

被黄帝文化熏染的黄陵人,有千百年养成的守陵人的责任,也有值守中华文明的自觉。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守护千年古柏、建设黄帝陵文化园区、民俗文化传承一代接一代……黄陵,正把对黄帝的尊崇,构筑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守陵儿女”,是十三万黄陵人的自称。这个称呼,伴随着一代代黄陵人的成长,成为当地人自豪的标签。

坚守根脉

文化,因传承而存活、延续。

在黄陵,公祭轩辕黄帝是传承几千年的共识,也是黄帝文化得以发扬光大的基础。

“公祭轩辕黄帝是对中华精神和中华根脉的坚守。”省轩辕黄帝研究会副会长苏峰说,黄帝陵公祭,给前来拜谒的华夏子孙寻根的寄托,对黄陵县和黄陵人则是文化的传承。

诸多民俗串连起黄陵人与黄帝陵公祭。繁华的老县城里,老年大学的教室联排开放。面花、剪纸、麦秸画,各行业的传承人或者爱好者集结于此,互相学习、启发。一个不锈钢圆管,一把密齿梳子,还有已压好的面片,一位中年妇女正在用梳子加工面片上的“花瓣”。“花瓣要一样大,结合处一定要用水沾紧,不然容易裂。”旁边,80岁的面花非遗传承人赵爱芳轻声指点徒弟,同时不放下手中的面片“花朵”。

赵爱芳在准备今年清明公祭时所用的面花“四大件”。“今年比往年有所升级,所以我的提前几周开始准备,丝毫不能马虎。这几件面花代表着我们对黄帝的尊崇。” 黄陵面花因民间礼俗而生,在黄陵民间文化中有极强的代表性,尤其是公祭、民祭必不可少的祭品,是黄陵人不忘恩德、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此外,当地的红白喜事中,黄陵面花也有不小的市场。

“黄陵面花,很多妇女都会做,但是要想做大件、做得精致,还是得沉下心好好学习。”赵爱芳表示,随着黄陵面花申遗,现在学做黄陵面花的人越来越多了,作为传承人,高兴的是同时有义务让更多的人传承下这份手艺。

每天下午16点,曾经师从赵爱芳的“90后”小伙王强都会准时出现在桥山小学的活动室,给面花社团的小学生们上面花课。“小学生是图个兴趣,学校开这门课是为了传承民俗文化,我也是。”

民俗文化教育从孩子开始。除了面花课,桥山小学还开设“抬鼓”课,凡是大型祭祀活动,桥山小学都会有学生去表演“抬鼓”,代表最年轻的一代展示对先人的尊崇。

除了授课,王强还想做得更多。“新的时代,要有新的传承方式。我们要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走出去,利用面花做一些现代的文创产品,比如‘童趣馒头’。”

黄陵县非遗办主任孟军正在整理黄陵面花、剪纸的历史资料,“记录下来、传承下去,我想着要尽快把这几个代表性民俗文化的书出版了。”

黄陵县的这些特色民俗文化,正构成一幅魅力四射的长卷,辐射着更多地方。

如今,利用各种文化活动和节庆时机,黄陵县不断扩大民俗项目的影响力,举办免费业余学习班、交流班,还会提供展卖平台。如今学习、观赏黄陵的民俗文化也成为来黄游客必不可少的一个行程。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93762922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