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守中华文明 解码文化传承(下)
发布时间:2019-08-20 09:55:00  来源:当代陕西

被黄帝文化熏染的黄陵人,有千百年养成的守陵人的责任,也有值守中华文明的自觉。

“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守护千年古柏、建设黄帝陵文化园区、民俗文化传承一代接一代……黄陵,正把对黄帝的尊崇,构筑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守陵儿女”,是十三万黄陵人的自称。这个称呼,伴随着一代代黄陵人的成长,成为当地人自豪的标签。激活遗存

1992年8月25日,整修黄帝陵工程正式动工,开始了黄帝陵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整修与保护工程。

作为“中华第一陵”,黄帝陵存在的本身不仅仅是一座陵墓,更多的是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场所。

时至今日,黄帝文化已与黄陵旅游经济紧密结合,成为黄陵县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产。

农历二月二,晨曦微露。黄帝陵前已经聚集了近千前来拜谒的民众。在黄帝陵祭祀广场,一条22米长的“龙”全部由大米摆成,栩栩如生。

这是第二届“米龙节”的现场。“米龙节”是黄陵为全球华人回乡祭祖祈福打造的重要节庆,清明、重阳大型公祭、民祭,月月有活动,是黄陵近些年挖掘黄帝文化的集中体现。

桥山脚下,中华始祖堂已经对外开放,讲解员朱媛媛每天都要把讲解词重新梳理一遍,马上就要到清明节,前来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她得保证讲解的质量和效果,因为这里是更多人了解黄帝文化的窗口。

窗口延伸着黄帝文化的体验。来自西安的李文文,是今年“米龙节”活动的志愿者,也是第5次来黄帝陵参加活动。他说,相比往年从轩辕庙匆匆上山祭陵,中华始祖堂的文化展示加深了人们对黄帝的了解,寻根的同时更加深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也更凸显谒祖的庄重与意义。

中华始祖堂是黄帝陵文化园区启动实施的首个单体项目,也成了黄陵一处不断升温的文化地标。

来黄陵考察的湖南虞舜文化传播中心副秘书长王逸舟深有感触,“场馆里形象展示黄帝做衣冠、造舟车、教蚕桑、定音律、创医术、造历法等丰功伟绩,让观众真正触摸历史的脉搏。”这些,都是他们学习的借鉴。

整修黄帝陵工程使黄帝陵周边的生态恢复、维护效果斐然,但周边的配套亟待提升。

黄帝陵文化园区建设协调办公室主任刘晓斌回忆,由于基础设施不配套,几年前,不少来黄陵谒祖的人得一早从西安出发,谒祖结束之后再匆匆赶回西安,一口饭都吃不上。

这里有最完整的黄帝文明遗存。黄帝陵、轩辕庙,大量古墓葬、碑碣、仰韶文化遗址、商周秦汉遗址等,还包括黄帝时期重要人物活动遗址地,如黄帝教兵场、一线泉等。

但留不住人,这些文明遗存就成了摆设。

终于,在中省市的支持下,黄帝陵文化园区开始规划建设。理念也贯穿其中:完善祭祀配套服务,增强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增强文化展示,促进文化交往。

如今,新建成的黄帝陵游客服务中心,住宿和餐饮已经投入使用,可同时满足1500人吃饭,300余人住宿。

文化资源是旅游的核心资源,作为拥有黄帝陵这个“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黄陵县,激活文化的途径,是开展全域旅游。

距黄帝陵景区2公里处的刘家川,是黄陵八景之一“龙湾晓雾”所在地。借助地理优势和政策支持,农家乐搞得红红火火。

为了打破单一的农家乐功能,县上为刘家川打造了以民俗文化活动展演、农耕文化体验、手工艺品展出等为一体的农业旅游观光地。今年春节,祭祖之后来刘家川过大年,成为了新风尚。 文化是活的,也可以激活一座城市。

在黄陵,守护传承黄帝文化,不是只有一个黄帝陵景区,也不是只有寻根谒祖一个行程。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937629222@qq.com